實施公共機構節水護水行動 助力建設人水和諧的美麗中國
水是萬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是地球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是事關民生福祉的基礎性自然資源,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經濟資源。我國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由此帶來的水災害仍有待解決,長期形成的水資源過度開發、污染嚴重、生態損害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全社會節水意識不強、用水方式粗放的問題依然存在。人多水少,供需矛盾突出,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我國國情水情,從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強調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確立起國家的“江河戰略”,為新時代治水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為提升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指明了新方向、確定了新重點。
治水是政府的主要職責。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治水包括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等多個環節。當前的關鍵環節是節水,從觀念、意識、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節水放在優先位置。黨的十九大明確“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十四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提出“強化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和城鎮節水降損,鼓勵再生水利用,單位GDP用水量下降16%左右”的目標任務。節水優先是黨中央著眼全局和長遠作出的重大部署,是解決我國復雜水問題的根本出路,也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節水工作涉及各行業各部門各領域,而公共機構因為具備一些特征,組織實施節水護水行動具有重要意義。公共機構是開展國家節水行動的重要主體,公共機構用水在生活用水中占相當大的比例。2021年全國公共機構用水總量是全國生活用水總量的12.2%,做好節水工作對完成全國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具有重要作用。公共機構尤其是黨政機關,既是節水制度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又是節約用水工作的組織者和監管者。只有以身作則,增強自身管理,才能提高在節水領域的行政執行力和公信力。公共機構是節水理念的傳播者和實踐養成的引導者,一舉一動對全社會都有重要的模范帶頭作用。只有率先垂范,提高公共機構水資源利用效率,才能引領帶動全社會節水。建設人水和諧的美麗中國,公共機構大有可為。
一是以公共機構為切入點,著力健全節水法規制度。公共機構節水作為節水重要領域之一,在節約用水工作法規政策制定中需予以重點考慮,應當將有益的經驗和做法上升為法律規范。在制定《節約用水條例》時,城市節水措施中體現公共機構節水的內容,不僅能更好地解決節水管理實踐中公共機構遇到的問題,而且能有力提升節約用水法治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同時,節水工作作為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實際工作中已有長期的實踐積累,應當進一步完善公共機構節能法規制度,加快修訂《公共機構節能條例》,充分體現節水工作內容與舉措,為提升公共機構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提供有效的法治保障和制度支撐。
二是以定額管理為關鍵點,著力實施總量強度雙控。把水資源承載力作為剛性約束,貫徹落實到各項工作中,是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強化剛性約束,要加強需求管理,建立總量強度雙控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用水目標管理方式。2021年,全國公共機構約157.8萬家,用水總量111.31億立方米,人均用水量21.25立方米/人,較2020年下降了1.3%。“十四五”時期,持續實施公共機構水資源消費總量與強度雙控,到2025年,用水總量控制要在124億立方米以內,以2020年水資源消費為基數,人均用水量要下降到6%。公共機構應當將“十四五”時期用水總量、強度目標與所在地區用水定額相結合,科學制定并分解下達用水指標,實施用水計劃管理,加強重點監控用水單位監督管理,嚴格用水效率控制,切實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尤其是黃河流域、京津冀等缺水地區要打好深度節水控水攻堅戰,對用水總量和強度實施嚴格控制。
三是以示范創建為立足點,著力開展節水載體建設。示范創建是經過長期探索形成的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重要抓手,截至目前,全國公共機構中,縣級以上黨政機關申報建成節約型機關的有12萬余家,建成節水型單位的公共機構有7.2萬家,建成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的公共機構有5114家,遴選為能效領跑者的公共機構有376家,遴選為水效領跑者的公共機構有168家。在各級各類公共機構樹立先進標桿,有助于更好地發揮引領帶動作用,進一步對全社會節水做出示范表率。持續在公共機構開展節水型單位建設,專項建設節水型高校,開展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樹立節水制度齊全、節水管理嚴格、節水指標先進的節水標桿,帶動全國各級各類公共機構提升整體節水工作水平。同時,在節約型機關創建和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創建工作中,評價標準充分考慮節水指標,引導公共機構開展節水護水行動,推動用水方式轉變。
四是以技術創新為發力點,著力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隨著工作態勢發展,現有技術對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的作用越來越有限,進入了必須依靠技術創新驅動的新階段。公共機構在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方面具有先天優勢,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要加大力度研發節水技術,加快轉化節水技術成果,充分發揮教學科研優勢,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節水技術創新體系;黨政機關、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要擴大節水技術推廣,加強節水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推廣應用,加快實施節水技術改造,加大節水產品采購力度,優先使用實行水效標識的產品,提高節水器具使用率,因地制宜推進再生水利用和非常規水源利用,結合實際推進用水精準計量和用水智能管控,促進公共機構水資源集約節約高效利用。
五是以多方協同為著眼點,著力優化節水工作格局。各級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已成為常態化紀律要求。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目的是為老百姓過好日子,不僅要加強資源統籌整合,把錢用到刀刃上,而且要發揮市場作用,以財政資金撬動社會投資。公共機構節水要促進形成政府引導、機構履責、企業支撐、全員參與的工作格局,激發全社會節水內生動力。要協調好職能部門間溝通合作,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工作組織協調機制,統籌推動公共機構節水工作,協調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間的關系,將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地結合,增強節約用水內生動力,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機構節水,在公共機構推廣應用合同節水管理模式,拓展合同節水管理服務范圍和深度。要引導好公共機構干部職工與社會大眾積極參與,持續開展節能宣傳周、中國水周等主題宣傳活動,廣泛開展節水宣傳教育,弘揚節水文化,增強干部職工節水意識,帶動公民踐行節水行為規范,推動形成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促進形成全社會節水的良好風尚。
實現人水和諧共生,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公共機構更要成為先行者。公共機構要心懷“國之大者”,堅決落實“節水優先”方針,組織實施節水護水行動,倡導培育節水型生活方式,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加快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集約節約轉變,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應有貢獻。